希望園區讀書會~~竹塹映象

抱著這樣的心情,到了科技生活館,剛到的時候,我是唯一的聽眾,內心不禁泛起了一陣焦慮,難道這個城市的民眾一點都不想多了解這塊土地嗎?還好只是我多慮了,陸陸續續的出現了很多剛從公司趕過來的朋友和老新竹人,很快的,演講廳內,坐滿了期待的聽眾。

溫文龍老師是新竹的文史工作者,二十多年前開始就在新竹文化中心擔任志工,搜集整理新竹的文史資料。小時後給阿公阿嬤帶大的他,在長輩的寵愛下,不愛唸書,後來靠著運動神經發達,繼續學業。由於對鄉土和攝影的熱愛,溫老師花了1/4世紀的時間,記錄著新竹和台灣各個角落的點點滴滴,用老照片和大家述說被遺忘的城市故事。

溫老師整理了文史資料上剪輯到的老照片、新竹老攝影師的作品和他自己拍攝的照片,做成了幻燈片,跟隨著一張張的照片,我們從”竹塹”這個名字的由來開始前進。竹塹是由平補族原住民的音譯而來,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生活居住地。另一個說法是因為一開始漢人是利用竹子在新竹建成,所以被稱為”竹塹”。

1827年以城隍廟為中心,開始改用石頭做為城牆,到1829年,完成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當時河口進來就是北門街,形成了最熱鬧的商業區。

1905年日本人因為都市計劃拆除了原本的城門和城牆,東門城 (迎曦)是當初日本人佔領新竹
這一次的讀書會是由溫文龍老師來介紹竹塹映象。才看到演講題目,就決定要抽出時間來參加這次的讀書會。

身為土生土長的新竹人,必須很慚愧的說,自己對於新竹的歷史文化,了解的並沒有比其他人多。我只是靠著這個城市的養分逐漸的成長;某個時刻,一回首,才發現這個熟悉無比的城市,悄悄的改變了容顏,而我從不曾探究,多出來的紋路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
進入的城門,迎曦又有象徵日本國旗的意味,才被保留下來。

隨著時間的演進,東門圓環從原本一個開闊的市民集會場所,週圍的建築逐漸改變風貌,人車的增加,讓市民和東門城有了一個距離,到1990年重新規劃後,用一個地下街連接兩旁馬路的設計,讓東門城重新成為了青少年休閒和交流的場所。大家在城市中重新找回了互動的空間。

現在的南寮漁港,在50多年前原本是一片美麗的沙灘,成排的樹林在沙灘邊提供一個涼爽的遮蔭處,還有許多小木屋林立,猛然一看,還以為是哪一個度假勝地。沒想到,這是50年前的南寮。
新竹城在數十年前因為人口少,腹地不大,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彼此認識,晚上吃飽飯,大家就穿個拖鞋短褲,很悠哉的出來散步。那時候城市裡到處還洋溢著悠閒緩慢的氛圍。

很難想像,民國63年時的北大教堂,居然是新竹最高的建築物。當時離家回鄉的溫老師,在火車上,遠遠的看到教堂尖尖的紅屋頂,心就激盪了起來,第一次理解了什麼叫做鄉愁。

科學園區的進駐,讓整個城市的步調加速了起來,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外移人口。鐵路東區和鐵路西區逐漸形成了兩個可以獨立存在的生活空間。

溫老師說,他在帶領國小小朋友認識新竹的時候,就發現鐵路西邊和東邊的學校有著顯著的不同。鐵路西邊的小朋友,你可以隨性的帶他門去吃城隍廟小吃;鐵路東邊的國小學生,則會有比較多父母的關照,擔心城隍廟的食物吃了會對小孩子的身體不好。沒想到小小的城市裡,儼然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衍伸了明顯的文化差異。

有人問,科學園區的成立到底帶給新竹市什麼樣的影響。就他的觀察,新竹的文化有著很明顯的隔閡感,園區內外的人像是處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彼此互不融合。

溫老師說,這個部份是他不斷在努力的,即使隔閡還是很大,他還是相信不斷的做,兩邊的距離會逐漸的靠近。曾經,他對園區也有著批評,因為看到深愛的土地受到不合理的對待,現在的他卻希望用比較正面的態度,結合園區內也有所感想改變的人,一起為這塊土地努力。

一邊聽溫老師講,一邊眼眶不知不覺就濕潤了起來,胸口有一股溫溫熱熱的感覺,不斷的湧上來,好深的感動。原來人和土地的連結,這麼美、這麼觸動人心;原來自己對於新竹有著這麼深的情感,卻不曾好好的聆聽;原來靜下心來,仔仔細細的好好看著一個地方,會發現它擁有這麼多不同的風貌。

溫老師提醒了我,用心重新造訪一次自己的故鄉。

留言

Popular Posts

訂房

腸胃敏感貓的漫漫長路

金線蓮~~生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