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格斯堡~福利機構的開端

才離開奧格斯堡火車站,就感受到自己回到城市中。高聳的建築,寬闊的馬路,來往的車輛和行人,提醒著我們這是巴伐力亞邦的第三大城,有八十萬的人口居住其中。 奧格斯堡建城於西元前15年,是德國除了Trier,第二老的城市。由於一路沿著浪漫大道往南走,又不願意一天之中花太多的時間在火車上,就選擇在富森前,留宿奧格斯堡一晚。 到達的時候,天空陰沈沈的,下著小雨,灰蒙蒙的天氣,讓人有點猶豫該到哪裡走走? 那就參觀博物館吧!榭茲拉宮(Schaezler-Palais),建於1765~1770間,原本是富豪榭茲拉爵士的財產,在1958年,由於孩子在二次大戰中死亡,後繼無人,就將這棟房子捐給政府,改為德國的巴洛克美術館。館內展示著1600~1800間,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畫作。人物畫像明顯的變多,也出現許多半裸女子,尋歡作樂的場景。 每一個房間因應當時的功能性,都有各自的特色,有一間綠屋,牆壁上彩繪著森林中的圖樣。但因為遭到戰爭的破壞,即使經過修復,壁畫的色澤還是暗沈許多。 這間美術館,也收藏一些音樂家包括巴哈和莫札特的手稿;從清晰嚴謹的字跡,想像著他們揮筆創作的情景。 洛可可式的宴會大廳,裝飾著華麗的水晶燈和鑲金的繁複雕刻,屋頂也有著故事性的壁畫;置身其中,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初屋主想要炫耀自身財富的心態。不過,一屆平民的我,還是無法理解住在這樣的大宅院裡,如何能輕鬆自在? 相對的,比較喜歡屋後的私人小教堂。簡單俐落的線條,和純淨的白,成為一個很舒服的展覽空間。 離開室內,來到戶外的庭園。父親驚訝的發現,這個草皮並沒有刻意的種植同一種草,而是對所有的野草一視同仁,只控制草的長度,其餘的就讓它們自由生長。這樣的草皮,依舊好看,而且多了一種活潑的生氣。 遇見一對新人,在花園中拍婚紗照,想必是這棟建築本身就是奧格斯堡著名的地標。 新人走了後,叫父母依樣畫葫蘆,在白色的拱牆下留影。 雨,依舊還是一點一點的落下。 在往市政廳的路上,看見一群示威遊行的群眾,只有少許的喇叭聲,大家有秩序的緩慢前行。 趁著天氣不好,就先參觀市政廳的內部。市政廳建於1615至1620年間,出自德國著名的建築師Elias Holl之手,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歌德式建築。從市政廳樸實外觀,並不能很清楚的看出房屋的拱形結構,但內部的屋頂卻透露著建築的歸屬。 市政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