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創作美學

高先生的演講分為三個部份。首先談美學評論和創作美學的不同。接著拿歷史上的藝術家舉例,說明創作美學是如何產生,並且用什麼樣的形式存在。最後闡述他自己在創作美學上的看法。
終究,創作是很私領域的一個空間,高先生對創作上的分享,是整個演講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關於美學,歷史上常常是以哲學的方法做評論。這是在作品成形之後,再分析詮釋,用邏輯的方式找出美的形式。藝術評論也是另一種分析美學的方式,然而這些都是美學詮釋的方法。
真正的創作者、藝術家在作品發想時,若是按照著哲學分析或詮釋邏輯的方式來創作,應該會失去創作的能力。
所謂的創作美學,是藝術工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來的一個原則,可以引領後續的藝術創作。它是具有承先啟後的功能,是連續創作經驗中的一個總結,也是新的創作經驗的啟發。
以電影來說,葛里菲斯提出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讓不同的畫面剪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意義。這樣的一個觀念,讓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時期。
從繪畫來說,康丁斯基,抽象派繪畫大師,提出了點線面的看法。「1. 點雖然微小,但點經過不斷地結合可以變得巨大。2. 面形成了空間和空間的關係。3. 線是一個方向,很多線就形成一個面。線條有力量,一種可以控制的能量,將畫面形成張力。」這樣的論述來自他的繪畫經驗,和他透過繪畫想要表達的意象。他也介由書籍的出版,分享這種創作的理念,進而影響後期的創作。
就戲劇來看,布萊西特推翻了戲劇表演必須要逼真的一個表述方式。戲劇演員和劇中人物的合一並不是評斷戲劇好壞的唯一方式。他提出了戲劇的疏離法,認為演員和劇中人物應該有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可以容納批判的理性成分,才能在戲劇中添加社會責任的元素。這也是一種創作美學的提出。
高行健先生除了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外,本身對繪畫、電影、戲劇也有涉略。在舉出了歷史上創作美學的實例後,他開始分享自己對創作美學的想法。
文學上,他以小說為例。小說的基本構成元素為敘述。既然有了敘述,自然就產生了敘述的人物。在以前的小說裡,敘述者常常是個通知所有故事情節的說書人,他以旁觀者的身分,卻能掌握所有人的心理狀態和故事場景,完成故事的敘述。後來有了私小說的出現,小說的敘述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將讀者帶入故事之中。
高先生則是使用我、你、他三個人稱作為小說中的敘述者。我你他基本上是同一個敘事者,然而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時,會以不同的人稱出現。在靈山中,"我"描述的是現實中發生的事情。"你"是在呢喃生存意義和自己對話時出現的人稱。"他"則是思考批判自我和歷史事件時產生的第三人稱。這三種人稱,是在我們的語言中會自行轉換的。
而在一個人的聖經中,高先生只使用"你"和"他"詮釋現實遭遇和過去的歷史經驗。因為在文革的時代背景中,"我"是不能存在的。在那樣恐懼的情緒下,大家都不以我的狀態出現。我的影藏是那個時代最大的隱喻。
經由他的解說,我才突然領悟到自己寫作時人稱的轉換,原本就是思緒和語言的一種必然。然而他把這種共通性,變成創作的一種原則,形成了文學的創作美學。
繪畫的部份,他則是找尋在傳統藝術中,是否能有新的表現手法。他認為否定前人和更新藝術的定義,是比較取巧的方式。他重新思考在具象和抽象;再現和表現之間是否有另一種存在的可能性。
於是乎他跳脫了完全的具象,走進了夢境般的表現手法。夢境是朦朧的具象,帶有形象卻又模糊不完整,這也不是完全抽象的手法,這樣的畫面是曾經出現過的,或許在潛意識,也或許在冥想中,帶有禪的意味。
他稱這樣的手法為提示或暗示,作者的創作必須和觀者自身經驗的融合才能完整。創作本身只完成了一半,而觀者在看畫的同時所體悟到的感受完成了另外一半。
電影的創新,高先生提出了三元電影的想法。離開了畫面敘事主導一切的方式,用鏡頭、音樂、舞蹈(或語言),各自是電影中的主軸,像是交響樂一般,譜出電影的新樂章。我很難想像這樣的表現手法,會帶來多麼不一樣的感受經驗。當視覺不再扮演觀影的主導要素時,其他感官的共鳴會創造出什麼樣的火花?忽然好想看看他創作的電影「洪荒之後」。
關於戲劇,高先生提到的不多,只稍微提出了角色三重性的可能。在演員和劇中角色之間,多出了一個中介的存在。這個部份他在最近出版的新書「論戲劇」裡有深入的討論。
聽完了這場演講,真的感受到高行健先生在創作美學上的堅持和不斷地前行。他不停的探索,如何用不同的元素,創造出新的、美的,能撼動人心的藝術。是用靈魂和美作了約定吧!才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去創作、去表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