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真實的表達

一直認為,語言是溝通必須要的模式。當兩個人的想法和觀念,彼此沒有交集,而用陰影質地(憤怒、恐懼、控制、懷疑……)互動時,只能想辦法用言語,釐清自己,讓對方能夠了解,進而能敞開一個對談的空間。

直到昨天在Mali的工作坊裡,才學到:語言,只是傳遞感受和表達的一種方式。口頭上的說服或是渴求言語上的認同,往往會掉入對方的框架之中,陷入更深的捆綁。

沒有交集,或是本質上的不同,常常是一種禮物,讓彼此能夠透過對方的眼睛,覺察到自己原本害怕看見、無法信任的陰影質地。重要的是,當感受到自己在對話的當下,用陰影質地在和對方對話時,能夠安然的接受這個樣貌的自己,擴展內心溫暖、柔軟、光亮的一面,包圍這個面向的自己。只有在自己回到安然、自在和愛之中時,才有可能開啟對話的流動。

“對話”不見得是真的的對談,倘若能夠敞開聆聽,接納對方的看見,照顧自己因為對話而產生的古老傷口,不期望用改變對方來讓自己好過。當自己能夠在愛之中,穩穩的站立時,即使面對一個生命的難題或是生活的困境,也能夠把安詳和信任的感受,用無語的方式,傳遞。

人和人之間的對話,若沒有警覺,很容易掉入別人的框架中。當親人的問題,有因為關心而產生的擔心,或是因為擔心而產生的控制時,我們的辯白或發怒或急於澄清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問話者的認知框架中。最好的方式,不見得是要針對對方的問題回答,而是說出自己內心可以感受到的真實。假設,對於親人提出的疑問或擔心,你的心裡也有著些許的害怕時,不要視而不見。你可以把你的渴望中,正向的部份和負向的部份,甚至是需要時間釐清的地方都說出來。只訴說正向感受的你,可能是害怕自己的負向感受,須要說服對方,才能感到安心。

只有在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同時,才有辦法靠近自己,不會一次次的陷落在別人的框架中,或是由於陷落而產生莫名的憤怒和恐懼。

想辯解的時候,背後常常有一個渴望被了解的自己。然而,真實的表達,才是想被看見最直接的途徑。

謝謝Mali,讓我又開啟了一個更大的視野,能夠擁抱自己。

留言

  1. 有時候就是會這麼不知不覺走入框架
    不論是別人的 還是自己的

    保持一顆明如鏡的心...真的不容易呢
    版主回覆:(2010-09-08 02:56:20)
    是啊!只能一次一次的覺察,再一次一次的提醒自己要記得離開,一步步緩慢前行。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Popular Posts

訂房

腸胃敏感貓的漫漫長路

金線蓮~~生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