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明自然農法(II)~~從綠色革命談起
1950 年代,糧食危機讓一群科學家,努力研發混種過後高產量的作物,視為綠色革命的開端。1953年,當奇蹟小麥被科學家諾曼研發成功後,農民開始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豐厚的收成,讓農民享受到很久沒有的富裕,糧食開始盛產,讓更多的農民投入這個產業。
為了防止共產主義的赤化,幫助印度人民解決糧食危機,美國開始資助印度,改變他們長久以來的農耕方式。機械取代了牛隻,大量開墾土地,耕種奇蹟小麥。當時的地主說,那時候賺到的錢,多的不知道該藏在哪裡。全世界都興起了綠色革命,墨西哥、印尼、印度的糧食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生產過剩可以出口;蘇聯因為害怕在糧食戰爭中居於劣勢而受到美國的牽制,也開始鼓勵人民大量開墾農地,增加糧食的產量。單一作物大規模的種植,隨處可見。
短短的七年中,全世界糧食的產量增長了兩倍。這樣繁榮的景象,在1970年後不再出現。曾經賜予人們糧食的土地,在長期的傷害下,開始反撲。十幾年前的糧倉,開始種不出任何的東西。
印度的土地,開始鹽化;蘇聯的土地,有1/3開始沙漠化,風一吹,就帶走了土壤,哈薩克從蘇聯的糧倉,變成遍地都是廢棄農具機械的荒地。美國也面對了土地沙化的現象。殘破不堪的景象,農民年老後無助的表情,再對照諾曼因為奇蹟小麥拿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令人不禁覺得諷刺。
多
年後,接受NHK記者訪問的諾曼,對於土地資源的耗盡沒有任何的愧疚,他指責貪婪的農民才是這一場災難的禍首。
綠色革命後,因為糧食的倍增,讓人口數量也同時激增,然而快速增長的人口,卻面臨到了土地反撲、糧食增加不若從前的瓶頸,有些人們開始反思,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和自然共處;有些人卻開始做基因的改良,深信人定勝天,可以突破自然的法則和極限。
綠色革命和現在的基因改造都是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但,目前的糧食是否真的不足?
事實上是,目前生產的糧食足夠120億的人口食用。既然糧食是足夠的,為什麼在我們的周遭,飢荒還是時有所聞?主要是糧食的分配。當糧食變成一種資源和投資工具時,它變相為一種貨幣。這時候沒有錢或沒辦法提供經濟價值的人們,就是無法獲得糧食。大批的糧食被拿去餵養動物,因為肉品的輸出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 10 公斤糧食 =人增加 1公斤的肉 ;10 公斤的糧食 = 豬增加一公斤的肉;10 公斤的豬肉 = 人增加1公斤的肉 = 100 公斤的糧食) 。所以葷食和素食消耗糧食的速度接近十倍之多。
我們是不是該重新思考我們消費食物的方式?
基因改造,是科學家們繼綠色革命後,另一個解決糧食問題的方法。目前,開始研發能夠預防病蟲害,抵抗除草劑,甚至是適應鹽化土壤的種子。這樣的發展,以生物演化的觀點來和,卻讓人憂心忡忡。因為萬物都會想辦法延續自己的生命,防病蟲害的基因,有可能會讓病蟲在幾代的演化之後,基因突變而無法消滅。抗除草劑的種子,若和一般野草雜交,是不是有機會發展成超級野草?之後,改變自然的人們,又要用什麼手法來對抗這一切呢?誰能夠預測,基因科技是否有可能在帶來一片榮景後,卻導致更大的危機?
看著影片中,美國企業化的大型農業公司,用中心之軸抽取地下水的灌溉系統,一次可以灌溉一公里半徑的土地;企業主語帶豪氣的說,我們是把農業當商業經營,坐在電腦螢幕前的他,不是看氣候選擇作物,而是用穀物的收盤價格決定耕種的產品。看到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毫不猶豫的揮霍大自然的資源,有一股寒意,久久不散。
為了防止共產主義的赤化,幫助印度人民解決糧食危機,美國開始資助印度,改變他們長久以來的農耕方式。機械取代了牛隻,大量開墾土地,耕種奇蹟小麥。當時的地主說,那時候賺到的錢,多的不知道該藏在哪裡。全世界都興起了綠色革命,墨西哥、印尼、印度的糧食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生產過剩可以出口;蘇聯因為害怕在糧食戰爭中居於劣勢而受到美國的牽制,也開始鼓勵人民大量開墾農地,增加糧食的產量。單一作物大規模的種植,隨處可見。
短短的七年中,全世界糧食的產量增長了兩倍。這樣繁榮的景象,在1970年後不再出現。曾經賜予人們糧食的土地,在長期的傷害下,開始反撲。十幾年前的糧倉,開始種不出任何的東西。
印度的土地,開始鹽化;蘇聯的土地,有1/3開始沙漠化,風一吹,就帶走了土壤,哈薩克從蘇聯的糧倉,變成遍地都是廢棄農具機械的荒地。美國也面對了土地沙化的現象。殘破不堪的景象,農民年老後無助的表情,再對照諾曼因為奇蹟小麥拿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令人不禁覺得諷刺。
多
年後,接受NHK記者訪問的諾曼,對於土地資源的耗盡沒有任何的愧疚,他指責貪婪的農民才是這一場災難的禍首。
綠色革命後,因為糧食的倍增,讓人口數量也同時激增,然而快速增長的人口,卻面臨到了土地反撲、糧食增加不若從前的瓶頸,有些人們開始反思,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和自然共處;有些人卻開始做基因的改良,深信人定勝天,可以突破自然的法則和極限。
綠色革命和現在的基因改造都是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但,目前的糧食是否真的不足?
事實上是,目前生產的糧食足夠120億的人口食用。既然糧食是足夠的,為什麼在我們的周遭,飢荒還是時有所聞?主要是糧食的分配。當糧食變成一種資源和投資工具時,它變相為一種貨幣。這時候沒有錢或沒辦法提供經濟價值的人們,就是無法獲得糧食。大批的糧食被拿去餵養動物,因為肉品的輸出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 10 公斤糧食 =人增加 1公斤的肉 ;10 公斤的糧食 = 豬增加一公斤的肉;10 公斤的豬肉 = 人增加1公斤的肉 = 100 公斤的糧食) 。所以葷食和素食消耗糧食的速度接近十倍之多。
我們是不是該重新思考我們消費食物的方式?
基因改造,是科學家們繼綠色革命後,另一個解決糧食問題的方法。目前,開始研發能夠預防病蟲害,抵抗除草劑,甚至是適應鹽化土壤的種子。這樣的發展,以生物演化的觀點來和,卻讓人憂心忡忡。因為萬物都會想辦法延續自己的生命,防病蟲害的基因,有可能會讓病蟲在幾代的演化之後,基因突變而無法消滅。抗除草劑的種子,若和一般野草雜交,是不是有機會發展成超級野草?之後,改變自然的人們,又要用什麼手法來對抗這一切呢?誰能夠預測,基因科技是否有可能在帶來一片榮景後,卻導致更大的危機?
看著影片中,美國企業化的大型農業公司,用中心之軸抽取地下水的灌溉系統,一次可以灌溉一公里半徑的土地;企業主語帶豪氣的說,我們是把農業當商業經營,坐在電腦螢幕前的他,不是看氣候選擇作物,而是用穀物的收盤價格決定耕種的產品。看到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毫不猶豫的揮霍大自然的資源,有一股寒意,久久不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