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我的哲學老師!

開始養貓咪後,就常常在想:貓,要帶給我的學習和成長是甚麼?從養了南瓜以後,才慢慢的理解甚麼叫做“不帶期待的付出”。南瓜只要是南瓜就好,當他開心的,信賴的做貓;有著貓咪的好奇,貓咪的獨立,貓咪的神祕,貓咪的頑皮,貓咪的慵懶,都好。我只是安靜的觀察,完全的欣賞他原本的樣子。我不曾想過要改變南瓜成為“我期待中的貓的樣子",在腦袋裡,也沒有貓應該怎麼樣才比較優秀的刻板印象,更沒有南瓜應該要如何對待我,才是一隻貼心的貓的想法。或許在不同的物種之間,比較不會有從潛意識裡冒出來,存在於關係裡的權力鬥爭,所以我和貓,反而能夠真實而真誠的相處。 也有可能,是我和貓之間,不存在語言的溝通,彼此的瞭解,存在於心的感受。語言,雖然是人類之所以可以細膩的理解他人的一個方式,但也由於語言本身編碼、解碼和包裝的繁複過程,它往往離我們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有一小段距離,有時候,語言甚至有蒙蔽自己的能力,讓你遺忘了內心的真實是甚麼。所以,當憑藉著語言要靠近他人時,反而會有一種莫名的孤寂和不安,像是一種失落的旅程。 貓,告訴了我,靜默,是一種信賴和理解的方式。少了語言,我們少了一種權力鬥爭的工具,反而能夠真心的感受到彼此的陪伴和存在。 或者,我和貓,原本就屬於不對等的關係。我養他,而他依賴我而生存。這樣的不對等,讓人在潛意識中偷偷的享受那種施與的存在感,我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靠著貓,滋養著自己是優秀物種的成就感。我依賴著貓的依賴,讓自己感受到被需要,而去除心底害怕面對孤寂的恐懼。我愛的是貓,還是貓帶給我的,能讓我不需要真實面對自己的隱含的功能? 湯圓的到來,又帶來了一些新的衝擊。 兩隻截然不同個性的貓;一隻愛孤獨,一隻喜歡陪伴;一隻沈靜,一隻活潑好動;一隻會用眼神凝視著你,一隻會在你腳邊磨蹭;一隻腸胃超好,一隻始終還沒擺脫拉肚子的陰影;一隻腿長,一隻腿短............像是在天平的兩端,卻又像是一體的兩面。 我觀察著他們的不同,忽然意識到,在自己的身上,不是也有著許多完全相反的特質嗎?這些相反的特質,或許因為力量不同,只有一面顯現在外,然而,這兩個部份,都是我。我是自信的,同時我也是自卑的;我是快樂的,同時我也是哀傷的;我是慷慨的,同時我也是自私的;我是溫柔的,同時我也是暴躁的;我是孤單的,同時我也是融入人群的...........。 兩邊的自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