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的心得

從今年一月份開始,第二次用自然農法(不施肥、不灑農藥)的方式,在社區旁邊公用的一小塊地種菜。經過這半年多來的觀察,發現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縮短蔬菜的間距,多灑一些種子或多種一些小苗。剛開始使用自然農法,小苗的生長速度不快,若是一開始就留下成株的間距時,反而容易讓雜草叢生。若是密集種植的話,可以彌補一些生長期間耗損的蔬菜(長不好而自然淘汰的菜),或是長得太快,就有很嫩的菜芽可以吃;甚至不整株拔除,只摘葉片吃的話,都不需要擔心植株過密的問題。同時又可以減少雜草生長的機會。

覆蓋物必須夠厚。若是不想要把雜草連根拔起,或是翻土的話,在除完草後,要種新的小苗之前,就必須準備夠多的覆蓋物,例如乾枯的樹葉和稻桿,在地面上鋪上厚厚的一層覆蓋物(至少10~15公分),再挖開覆蓋物,把小苗種下去。若是要更功夫一點,可以考慮樸門的厚土種植法。只不過,我一直還搞不太清楚,厚土種植上面覆蓋的土壤,是從何處取得或購買的?

自然農法種植的蔬菜,最好也是自行採種的種子。若是從苗圃店購買的小苗,可能會有不易採種的狀況。

年初種下的大陸妹和萵苣,等啊等的,就是採不到種子。

春天種下的莧菜,就是自然農法的種子。

只不過,剛開始傻傻的,只種了十株(你沒看錯,就是十株),後來才知道一般人種莧菜,都是一整把種子灑在地上的。種植期間,遇到好多場大雨和颱風,最後從頭到尾,只吃到幾口莧菜;不過,其中一株,卻毅力不搖的越長越大,夏末,就拼命的開花,結了無數的種子,我看著這一棵僅存的莧菜,心裡有著很深的感動,深信,明年將會有很多的莧菜,在同樣的土地上成長茁壯。

箭葉萵苣,是鄰居黃媽媽給我的小苗,已經在這一塊土地上,自行繁殖了好幾代,果然也是最健壯的;種了六棵,從三月一直吃到六七月,現在,好幾場颱風過後,也還有四棵,最近,開完花後,結了好多的種子,四處飄散。我猜,很快的,又會在土地上看見它們的小苗。這一次我學聰明了,一定會至少種個12株。

開始學種菜後,從許多的資料裡,才慢慢能夠理解雜草和土地的關係。每一塊地上,蔓生的雜草,其實都有各自的功用。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土地是會慢慢的森林化的。草類像是先驅植物,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種類的草,把泥土變鬆,把土層底下的營養抓到表層,接著一段時間後,當泥土的特性逐漸轉變後,慢慢會有多年生的植物和小型灌木,出現在這一塊土地上;在經過一段更長的時間後,就會有樹木的出現,這時,雜草的種類已經逐漸的遞減,樹木會不斷的增加,直到整個生態系逐漸的穩定平衡。森林裡,幾乎很難見到蔓生的雜草,反而是被耐陰的地披植物所覆蓋。

所以當我們不斷的翻土,把所有的雜草去除時,那片土地就像是演化初期的地表,必定會吸引無數的雜草,來覆蓋和保護這片地表,也因此必須不間斷的和雜草對抗。

樸門的食物森林,則是觀察和順應自然的一種做法,當大部份的土地是種植多年生的植物和樹木時,並且能擅用植物和動物間共生的網絡時,人們可以在最節省資源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收成。

如何把從樸門和自然農法學習到的知識,整合到未來自己的土地上,是我最近最重要的功課,努力研究中。

留言

Popular Posts

訂房

腸胃敏感貓的漫漫長路

金線蓮~~生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