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與數位閱讀論壇

前兩天參加華文創作與數位閱讀論壇。因為好奇,數位閱讀現在可以呈現的型式和讀者接受的情形;更想知道,身為創作者,是否會因應這樣的趨勢而有新的激盪。當然,最重要的是,有幾個很喜愛的作家,被邀請來參加論壇;很想聽聽這些人,分享他們創作的過程。
在展場上,看見幾米用數位閱讀呈現的繪本:加上文字的朗讀,流動的畫面和一些讀者透過游標和書本互動的小趣味,這樣的體驗已經不是純然的閱讀,卻又跟看影片截然不同。
有人說,這樣生動的三度空間閱讀,會讓書本活了起來。也有人說,書本原本就是在人們的想像力中活著,當它利用視覺和聽覺的幫助變得有生命力時,是不是也意味著,人們的想像力受到某種程度的侷限?
參與論壇的許多人,都各自發表對數位閱讀的看法以及它對於讀者和創作者所帶來的影響。
對於讀者來說,數位閱讀代表著源源不絕的資訊從四面八方而來,很多時候並不是由自己去選擇想要閱讀的內容,而是被拋向自己的資訊給擊中,然後就快速的瀏覽一下。
在各種媒介上,無時無刻的閱讀,容易變得失去了閱讀和思考的雙向溝通,反而變成只是接收訊息;越是簡單易懂,好讀,容易引起共鳴或有話題性的內容,越容易受到歡迎。袁瓊瓊老師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以前的讀者,喜歡閱讀大師,從經典裡面去學習和思索自己生命的體驗;現在的讀者,喜歡閱讀同類,也就是當她看見一篇文章,裡面的遭遇和心情,甚至面對的困難,和自己相仿時,就會引起閱讀的慾望。
詹偉雄老師,則用時效性來區分自己閱讀的方式。當資訊的內容越需要時效性,越偏向於單純知識的傳遞時,越適合用數位閱讀的方式。這也是目前新聞報紙所面臨的窘境。但若閱讀的內容需要大量的想像力,會觸動內心很細微的情感時,大家還是喜歡在紙張上,靜靜的慢慢的去感受。
至於出版的部分,許多人都提到數位創作版權保護的問題,另外,線上閱讀收費的方式,也會影響創作的品質。大陸作家郭敬明提到,現在大陸的數位閱讀蓬勃發展,好的部分是讓有心創作的人很容易找到一個平台來推銷自己,但用下載字數的多寡來計費的方式,也讓一些作品變得冗長。一些網路作家為了自身的收益,不再去雕琢文字,反而是能寫越多越好,導致作品的品質無法提升。
另外,為了要在眾多的網路創作中被點閱,也會有一些人用聳動辛辣的標題來吸引讀者。網路創作者盜用別人的創意,用類似的架構改編成自己的故事,也時有所聞。要如何將這一個產業導向一個更健康的發展方式,訂定規則的政府、業者和選擇產品的讀者,都必須參與和關心。
郭敬明也引用一位大陸作家的話:提到成功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暢銷的作品。這樣的論述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大眾文學和經典文學怎麼能相提並論呢?但若用積分的觀點來看,經典文學,即使在創作的當時只有小部分的人懂得欣賞,但它卻被保留下來,千百年的流傳。時間的厚度一拉開,經典文學所擁有的讀者反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才是真正暢銷的定義。
由於「被閱讀」的虛榮是做為一個創作者致命的吸引力,也因此現在網路創作會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不需要等待編輯的審稿,排隊刊登;只要將創作上載,很多時候就會有及時的回應,即使只有一兩則的回應,這種被看見的感動,有時候,也會變成持續創作的動力。
現在的閱讀者和創作者,在數位世界裡,也逐漸的互相融合,變得難以區分。
不過當主持人王文華問到,是否會由於多媒體和數位閱讀的影響,在創作的初期,就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來因應以後可能衍伸出來的媒材時。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搖搖頭,對他們來說,創作的本質和對作品的要求及情感都是相同的。至於之後不管是變成電視、電影、遊戲或電子書等,都是另一種專業,這樣的專業會需要不同的創意人才,但對於作家來說,最根本的還是如何說好一個故事。
很喜歡幾米分享的一段話,大家都以為浪漫的故事背後會有一個唯美的創作過程。很多人也嚮往著作家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然而真時的狀況是,這些成果常常都是在枯燥而高度自律下,日復一日而完成的。
美好的繪本後面,是一個幾米,每天坐在書桌前,畫圖、發呆、沉思、修改、畫圖……等重複一樣的畫面。
聽了幾米的這一番話,和其他作家類似的心聲,讓我對自由有了不同的想法:原來”真正的自由是高度自律的結果”,或許這才是一種心靈的自由!
我和許多人一樣,依戀著紙的印刷和質感,但我也對於數位閱讀的發展,以及各種創意的激發和匯流,有著好奇。或許,就像詹偉雄提到的,這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提供人們在閱讀時更多元的選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