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書展
今天是法蘭克福書展的最後一天,五天的展覽裡,我去參觀了兩天,卻也只能看完整個展場的1/5左右的攤位。真的是規模驚人的書展,來自世界各地的書商,德國本身的文化工作者,還有喜愛閱讀的朋友們,齊聚一堂;琳琅滿目的出版品、文創商品、各式各樣的大型海報、明信片、卡片、畫作,排山倒海而來。雖然大部份的書籍,都是使用你不懂的語言,呈現著,依舊會被吸引;透過插圖或照片的呈現,你自然可以接收到很多文字以外的訊息。
在參觀書展前,上書展官網搜尋相關資料時,就已經看見一本超級完整的書展資訊手冊電子檔,將近百頁的文字,把提供給參展廠商、書籍貿易商和一般參觀民眾的所有細節,都詳細列在其中。甚至連大眾運輸的相關資訊,如火車時刻表,都可以在上面找到。
這次法蘭克福書展,特別強調要對環境友善:鼓勵大家乘坐大眾運輸,盡量節省空調和水資源的使用,並要求在展場上的餐廳盡量使用當地的食材。為了鼓勵乘坐大眾運輸,書展的入場卷,就已經包含大來茵地區大眾運輸的使用;你可以免費的搭乘公車、地鐵和區域火車。
我來到法蘭克福火車站,轉搭SBahn去書展的入口Messe站。到達Messe站後,幾乎所有在火車上的人全部清空,原來大家都是朝向相同的目的地:書展。到達大廳後,經過簡單的隨身行李檢查,就有服務人員替你刷票卡入場。
從火車站開始,就已經四處有名顯的標示,指引你搭火車的方向,進入展場後,只要沿著指標走,很容易可以找到想參觀的特定主題。洶湧的人潮,在走進大廳後,因為展場實在太大了,就開始逐漸的稀釋,工讀生發放著當天相關的演講資訊和每日新聞。走廊的空間擺放一些特定主題的書籍和創意商品,感覺上有點像在機場大廳,簡潔而明亮的空間,讓人在其中移動時,感到十分的舒適。
走進藝術相關的展館,一個個的攤位延伸開來;有好幾個角落,分別佈置成不同主題演講的會場。
周圍的牆壁上有著大型看板,十分的好看。我發現一個現象,在這個區塊裡,真的在商討藝術、攝影書籍代理權的人並不多,反倒是一些周邊相關創意商品(明信片、筆記本、年曆、卡片........)的攤位,有許多人在詢問著。
在這裡還有一個插畫協會,提供一個展覽空間給協會裡所有的會員,可以放置自己的作品。作品按照作者姓名,用類似講義夾的方式呈現,讓想要尋找插畫家的出版社,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尋找自己喜歡的風格和可能的合作機會。我在裡面,待了好久,在各式各樣的作品中悠遊著,捨不得離開。看著許多人努力的用影像訴說故事,就覺得好親切,也沈浸在一些自己很喜歡的畫作裡。
兒童繪本和漫畫區,依舊是人潮聚集的地方,可以看見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這裡的參觀者,參雜著很多年輕的面孔,也有許多亞州的書商在尋找繪本翻譯代理的機會。這個展館,佈置的很可愛,牆上往往有大幅的畫作,不過當天我卻忘了帶相機,沒辦法和大家分享。看見一些西班牙的繪本,好喜歡,不需要理解文字,就可以進入故事的氛圍,彷彿坐在圖畫書裡,跟著繪圖者一起旅行,令人印象深刻。
台灣館,在空間的設計上,十分用心,利用大榕樹的形象,想創造一個讓大家坐在榕樹下分享故事的美好氛圍。然而,展示的空間是美好的,解說的人員卻少了一份對書本的愛好和熱情;看見好久不見的台灣的相關書籍,心情是溫暖的,還有著一種渴望,希望有更多的外國人能夠透過文學瞭解而欣賞這一塊土地。但是,當發現負責台灣館的同仁,只是把這次的展覽當作尋常工作的一部份,有著小小的失望。或許,下回,台北書展協會,可以考慮連絡台灣在德國的學生,來作義工推銷台灣的書籍。這些旅居國外的學子,有著對自己家鄉的思念,也有著被國際看見的渴望,還有著長期和外國人互動的經驗,這些特質串聯起來,有機會變成一種熱情和能量,來行銷台灣。
另外,台灣館跟鄰近的幾個國家比起來,也顯得特別迷你,日本館、韓國館、香港館都是我們的好幾倍大。為了節省空間,台灣館把桌椅排在書架的前方,讓人幾乎很難能夠靠近去閱覽上面的書籍。我不確定是不是書商看不到書展對自己書籍行銷的助益,而不熱衷,還是政府也想要節省經費,只求有而已;總之,文創真要成為一個產業,真的不能只靠喊喊口號。
因為人在德國,有機會參觀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書展;也由於親身體驗,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加油吧!台灣,我們不是沒有人才,我們印刷品質的精美程度也不輸給其他的國家;但我們需要懂得營造舞台,願意做長遠規劃的人,讓我們能夠被看見。
PS老公今天造訪書展,具他描述,整個展館就像是個大型的嘉年華會。漫畫館裡,很多年輕人精心打扮,用各式各樣書中人物的造型現身。許多德國人拖著小的登機箱,趁最後一天,大部份書商有出售書籍的機會大型採購。他還參觀了Audi的展館,看到許多造型新穎的車子。雖然沒有太多的時間細細的看書,卻依舊很享受這樣的氛圍,也不得不贊歎這個國際級的書展,真的是令人驚艷..........
其實不論是台灣駐德辦事處或者這次策畫參展的國內單位,可能都會樂意看到你的觀展意見反應。最近常看到政府大小官員口口聲聲講提升“軟實力”,我認為凡事“用心”就會有進步的空間,而不是應付了事。台灣真的需要加把勁了。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2011-10-21 03:35:41)
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真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台灣館,應該不只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