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偽畫大師



在高雄電影節,看了這部紀錄片。由於適逢選舉,原本以為觀影的人,應該只有小貓兩三隻吧!沒想到,電影館三樓的放映廳,幾乎座無虛席。 是這個事件的本身,太吸引人了吧!二十年的偽畫生涯,由於鈦白這個不屬於過去的顏料,而被拆穿。貝特萊奇忽然之間,變成藝術市場裡一個既讓人驚歎又讓人咬牙切齒的人物。

當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商品,隨著拍賣市場,價值不斷的攀升時,它其實已經變成一種事業,許多人經由這個過程,獲得經濟上的利益。畫廊,藝術鑑定家,藝術收藏家.....以及畫家(倘若畫家還在世的話)。

表面上,這是一個訴說貝特萊奇生平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後,導演卻不斷的丟出核心問題給我們“到底甚麼才叫做藝術”?

一對收藏家夫妻,太太笑笑的說,當發現自己收藏品是貝特萊奇的偽畫後,之後應該只能把它掛在房間裡,因為它就只能稱作是“裝飾畫”而不是“藝術”。那麼,到底什麼是裝飾畫和藝術的分界線呢?原創性?作者?還是作品的價值?作品的價值又該如何估算呢?是否能讓人觸動要如何換算成錢幣?若無法換成錢幣,欣賞起來,依舊是同樣的感受嗎?

老實說,雖然貝特萊奇是個罪犯,我卻幾乎很難升起批判的情緒。雖然他不誠實,但他真的是在創作;他用心的推敲每一個畫家的風格,嘗試進入畫家的內心深處。他站在不同畫家的肩膀上,創造令人驚艷的畫作;甚至有些畫作,被喻為是畫家生平的代表作。若他沒有被揭穿,其實沒有任何人會受到傷害,買畫的人,興高采烈的收藏到自己覺得價值非凡的作品;交易中,有許多人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藝術分析師,也多了許多的故事可以推敲和想像。

偽畫事件的出現,某種程度,是一群人的渴望和期待,造就的結果。

導演拿著鏡頭,帶我們靠近貝特萊奇的生活和他的"創作"過程。我們可以看見他對於繪畫的喜愛,以及迷戀上偽畫的刺激和龐大的經濟利益。不過,即使他從拍賣市場上賺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鉅款,享受著物質充裕的生活,藝術市場,卻是他最冷感的地方。或許,他很清楚的知道,市場機制讓多少原本熱愛藝術的人,最後忘了自己的初心。

貝特萊奇和老婆的互動,只是紀錄片裡的插曲,卻是我非常喜歡的部份。他們有一種默契和互相扶持的溫柔,入獄後,兩人幾乎每天通信,用文字陪伴彼此。那種禍福與共的了然,讓人看了覺得有一股暖意。

貝特萊奇,開始在畫作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原本一幅偽畫,可以賣到500萬美元的他,喃喃自語說,自己的畫至少要賣2萬5仟美元。他一直替別人說故事,終於要嘗試說自己的故事,然而自己的故事是否能夠感動別人,他也沒有肯定的答案。

確定的是,他還是不停的在畫畫,即使在服刑期間,也不間斷。只是在編織的故事裡生活了二十年,如何靠近自己的內心,找回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和信心,可能是最困難的部份吧!

留言

Popular Posts

訂房

腸胃敏感貓的漫漫長路

金線蓮~~生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