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眼人
看完複眼人之後,忽然之間,完全明白為什麼吳明益會被認為是台灣近年來最能觸動人的小說家之一,也理解了為什麼他的書可以外銷到英美法等國家。
看著這個故事,彷彿在觀看一個編織的過程,你看不出針線律動的方式,一張網,就從四面八方,優雅的,連結起來。織網的人,有著蛛蛛般的天賦。故事的時間在流動中有著跳躍,透過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觀點,你逐漸拼湊起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的全貌。
一個失去伴侶、孩子下落不明的大學教授,遇上從卡憂卡憂島離開,隨著垃圾渦流靠岸的大男孩。一個命定無法成為獵人的原住民,為了懂山,在大都會念書,回到家鄉,協助在山裡迷失的人;被妻子遺棄後,獨自扶養女兒,而後在叔叔的森林教堂裡,找到可以撫慰身心的神祕力量。一個海邊酒吧的老闆娘,她的歌聲讓許多人不自覺的落淚,母親已經離開的她,失去部落的歸屬感,始終在追尋那一個白淨溫柔的背影。
一個熱愛冒險的丹麥男子,為了傾心的台灣女子流浪到這個小島。他蓋起了女子夢想中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卻也開始害怕起有拘束和責任的生活。一場爸爸帶著兒子祕密進行的攀登路線。一個在世界邊緣只能有一個孩子留在島上的島嶼,次子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後必須離開。一個追尋著愛人,第一個出海的卡憂卡憂島女子。一個對聲音特別敏感,熱愛工程的德國人,卻在參與一個龐大的隧道開挖工程後,質疑自己的工作。一個從小在海上生活,沒有母親的陪伴,感覺不到父親溫暖的海洋學家。一個有無數眼睛,不介入,只是安靜觀看的神祕男子。
在垃圾渦流緩緩的擴大,變成一個島,被捲上另一個大島東部的同時,這些人的故事,被巧妙的串聯起來。對大自然的情感,對生態環境被開發和破壞的無奈、憤怒和心疼,以及自我追尋後的迷惘和失落,都隱藏在故事的吐吶之間。
“快速通過到另一個地方是一種生活形態,繞過去則是另一種生活形態。我們以為自己在進行一種科學的選擇,其實是在進行一種生活形態的選擇。” “這不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必要性的問題,你們想要一個甚麼樣的島。”
這幾句話,悄悄的在腦中迴盪著,或許我們從來沒有做過選擇,我們只是尋著前人的腳步走,追尋著大家都認可的幸福。直到生活的樣貌不斷的重複,需要更高劑量的刺激才能掩蓋日常生活的灰暗面,才開始思索這是我要的生活嗎?緩緩的,我們想念起祖父母的生活。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島的樣貌,在每一次的選擇中。當我們嫌棄島的樣貌時,有多少人會想到,自己的手也參與著朔造島嶼的過程。
我不確定,是否因為小說的場景,發生在台灣的東部,讓人和文字之間,幾乎沒有距離;我只知道,自己會不斷的掉入沈思之中。作者細膩的描述,讓你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諭的真實性,即使它帶著一抹科幻的色彩;而它的流動性,又讓你覺得像在讀一首超長的詩,有一種奇特的韻律,讓人停不下來。至於小說裡,哪個故事是存在故事之中,這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地方,這就留待給有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嘗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