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山蔬果日誌 No.5

地瓜經歷開花,長葉子後,地下根也跟著開始長大,但由於現在還是生長期,沒有連根拔起,只是在主莖附近挖土,採收幾根小地瓜來解解饞。可能是雨下得多,地瓜不是特別甜,但口感卻很綿密,完全沒有纖維,拿來做地瓜泥,超級好吃說。
秋葵在幾波寒流來襲後,幾乎停止生長,我也就不再吃它,希望能多結一些種子,讓我今年春天能用自家種子來種植。
白蘿蔔的葉子,在連續下雨過後,開始在葉子背面長出芽蟲。剛開始還不以為意,後來發現蚜蟲不斷擴散,只好把所有的白蘿蔔都採收了。採收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種植白蘿蔔的菜畦,根部的稻殼特別多。當初盧伯伯是為了讓土壤比較鬆軟,才在土裡放入稻殼。後來在自然農法的書籍裡,有閱讀到,沒有發酵的資材(包括稻殼,葉子廚餘)是不建議放入土裡,這樣會讓植物的根部受損。剛開始我只是接收到這個訊息,但不太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後來看到土壤的細菌和真菌和植物養分吸收的關係,才聯想到,或許是埋入土裡的養分,發酵時,會影響到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因此才不利植物根部的發展,也導致較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這是我自己的推論,總之接下來,所有未腐熟的資材,只會覆蓋在土表,或是經過發酵後,再拿來使用。
第一次種花椰菜和高麗菜,發現他們真的好美,成長的過程雖然漫長,可是當開花結球的時候,那壯碩迷人的姿態,真的不輸美麗的花朵。有兩顆種在甜菊旁的高麗菜和花椰菜,長得特別快速,也沒有任何的蟲害,或許是甜菊的根系在默默的支持著他們,下次再種十字花科,會試著和菊科混種看看。話說,那白花椰菜已經在去年耶誕夜的時候,變成我們的椰蛋大餐。花椰菜加雞蛋料理,好好吃。期待著綠花椰菜的採收。
馬鈴薯和紅蘿蔔的葉子,開始迅速生長,這兩種根莖類,都很適合拿來當作早餐料理,期待著分享給客人。
大小番茄也絡繹不絕的開花結果,生命力驚人,看著鮮綠的果實,腦中已經開始想像紅通通的番茄樣貌,到底會是怎麼樣的滋味?真的好想嘗嘗看啊!
盧伯伯十二月份來看看菜園的狀況,那幾天我們家的菜園又隨之擴大。斜坡上,種了三種芋頭,三種山藥,包括台灣原生山藥,還多種了二排番薯。
陰涼處,種下了山芹菜和一整排的薑黃。
最後還把我們超級黏的一塊土地,整理成兩個菜畦,種下了玉米,以及新的高麗菜,花椰菜,還灑了一些波菜種子。那泥土,黏的可以在手上捏陶,盧伯伯卻不以為意,他說:只要把土鬆開,中間有空隙和空氣,蔬菜種下去後,土壤自然而然就會變化了。這時候我才意識到,為什麼這片土會特別黏膩。因為在整完地的時候,我用紙箱覆蓋土地,想說這樣不易孳生雜草,接下來若要種植會比較容易。結果,這些土,反而因為沒有任何的雜草生長,特別的滯密,下雨後,再經過踩踏,就變得更黏。倘若當初,我讓地表裸露,或許反而有利於創造較為疏鬆的土壤。又學到了一課。
所以,無論這批新種的蔬菜,是否有好的收成,他們都對未來的豐收會有貢獻的;土地,無論如何,都要有植物在上面生長,這是土地教我的事。一邊種植,一邊觀察,大自然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接下來,要從小菜園擴展到小花園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