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土壤的聲音~~劉力學的農業之旅

上週,聽了一個很棒的演講。劉力學(Pierre H. Loisel)老師在梧桐基金會的邀請下,分享他和土地、ㄆㄨㄣ以及有機蔬菜的故事。

劉老師是加拿大人,四十幾年前,由於HP發展資訊產業,外派到台灣,和台灣就結下不解之緣。婚後,劉老師為了小孩子的成長,堅持不住在被水泥柏油圍繞的環境,於是選擇定居在三芝、石門交界的海邊。為了擁有一片綠意的家園,劉老師寧可每天通車來回台北工作以及接送孩子。

二十幾年前台北的垃圾大戰,讓劉老師家附近從人間天堂,變成垃圾場。為了解決廢棄物的問題,劉老師向環保署申請了小型焚化爐,結合學校課外教學的資源,教小朋友收集垃圾,操作焚化爐,解決白沙灣附近的垃圾問題。

之後,社區居民詢問是否可以利用這個焚化爐,焚化自家的垃圾,劉老師就把焚化爐開放給居民使用。不過,開放使用焚化爐後,發現在焚化爐的底端,總是會有一大塊燒不完的圓餅,原來是一般的垃圾,大約含有30%的廚餘,廚餘的水份含量高,沒辦法達到1000度的高溫,無法被分解。為了延長焚化爐的使用壽命,非得把廚餘和一般垃圾分開。

當劉老師發現這個現象,他就去和環保署的官員討論,結果被告知,要回收全民的廚餘,幾乎是個不可能任務。除此之外,回收的廚餘,因為內容物繁雜,也無法變成堆肥(經過好幾年的實驗)。劉老師並沒有因此就放棄汝p餘的想法,他經由朋友介紹,找到了一位台大農化所的吳教授。吳教授告訴他,把廚餘變堆肥,並非不可能,而是需要有大量的廚餘。劉老師聽了,就連絡附近的國小,蒐集營養午餐的廚餘。很快的他就收到了十噸的廚餘。他開著小貨卡,裝著一車的ㄆㄨㄣ,就到台大找吳教授,開啓了堆肥之路。

結果,吳教授的方法,順利的把各式各樣的廚餘,變成品質優良的堆肥。為了善用這些堆肥,劉老師就在自家附近,租了一塊田地,決定開始種菜。在臨海之地,土壤都是貧瘠的沙地,又有海風的侵蝕,知道的人都覺得劉老師太天真了,這種地方怎麼種的出菜?或許不是科班出身,劉老師沒有任何既定的框架,就只是想靠自己的雙手,實驗看看。

他用堆肥加入沙地,改良當地的土質。向一個有機農場,買了小白菜的菜苗,就開始種下第一批蔬菜。小白菜種下去才一兩天,每一株稚嫩的葉子,就出現小小的蟲洞。劉老師很疑惑,為什麼買來的小苗都有蟲呢?就打電話問有機農場的主人。主人告訴他:我的菜苗沒有蟲,是你種在土地上後,附近的蟲才被你的菜吸引來的。劉老師就問那應該要怎麼處理呢?結果農場主人,建議他在這個時候使用農藥,農藥可以讓小蟲一陣子不吃菜,等菜長大一點,比較老後,蟲子也就不愛吃了。而且十幾天後,長出來的蔬菜,也不會有農藥殘留。劉老師搖搖頭,農藥完全不是他想要的選項。所以他就按兵不動,只是替小白菜澆水,決定自己觀察小白菜的狀況。結果,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剛開始的小白菜葉都被蟲咬,一星期後新的葉子則一個洞都沒有。為什麼蟲不吃菜了呢?劉老師推測是葉子會產生抵抗力,產生蟲蟲不愛吃的味道,自我保護。十八天後,蟲子又開始吃葉子,吃老葉(推測是老葉的抵抗力弱)。但是為什麼菜會在這個時候把部份的葉子讓給蟲吃呢?劉老師又繼續觀察,他發現蟲子晚上吃葉子,白天則躲進土裡排泄,一星期後,老葉子被吃光了,土壤則因為蟲子的排泄,變得肥沃,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讓蔬菜結種子。

第二次,是番茄的故事。劉老師第一次種番茄,沒有套袋和用網室,他決定從旁觀察番茄和果蠅的戰爭。第一株番茄成熟的時候,有三顆番茄紅了,劉老師就把番茄摘回家,三顆番茄三顆都有蟲,他只能望茄興嘆。接下來,有十顆番茄紅了,劉老師再度把番茄帶回家。這一次,十顆番茄,有八顆被果蠅攻佔,剩下兩顆,終於有番茄可以吃了。隔天,清晨五點多,劉老師就去農地工作,摘了三十顆紅通通的番茄,帶回家檢查。結果他一顆一顆的切,刀落的聲音把熟睡中的老婆吵醒,睡眼惺忪的走下樓梯,看見三十顆被切開的番茄,疑惑的問:為什麼要切這麼多番茄,這些都可以賣耶!原來,這一次,所有的番茄都沒有蟲。番茄在被叮咬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抗體,自我防禦。劉老師發現,只要有充足的養分,植物就可以抵抗外來的病蟲害。

接下來,是玉米的故事。第一次種玉米的時候,玉米才剛開花,就來了一整片的蚜蟲,幾萬隻的蚜蟲,在玉米株旁飛舞。劉老師依照慣例,按兵不動,他好奇的觀察,玉米要如何自救?第二天,玉米似乎沒有反應,蚜蟲還是漫天飛舞;第三天,突然出現大批的援軍,上千隻的瓢蟲,似乎收到玉米的訊息“這裡有免費的蚜蟲大餐,請速來。”後,從天而降。第四天,蚜蟲被一掃而空,瓢蟲也酒足飯飽,離開。玉米田恢復日常的寧靜。有趣的是,這一批玉米,在隔幾天,開始結穗後,長出大小均等的三根玉米,與一般常見的一到兩根玉米不同。劉老師就想,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他猜測,蚜蟲來的第二天,玉米按兵不動,大概就是等待蚜蟲在到處飛舞時,順道替玉米授粉。等授粉完成後,才請求瓢蟲支援。

植物和昆蟲,用我們不知道的方式,互相利用,彼此防護,共生共存。我們誤以為植物是柔弱的,卻沒發現,他們雖然無法移動,卻懂得使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讓生命得以不斷延續。

劉老師告訴我們,充足的養分和土壤裡各種必須的微生物,就是蔬菜擁有好的免疫力,不被蟲咬的關鍵。真正健康的蔬菜,是沒有蟲洞的,因為他們強壯到,蟲蟲都不愛吃。而他的堆肥,就是土壤裡的關鍵成份。劉老師曾經做過很多實驗,把其他人作成的堆肥,也拿來種菜,然而種出來的菜抗病蟲害的能力卻沒有那麼好,依然會被蟲咬,這就代表,這些堆肥的微生物和養分還不夠全面。

大家聽到這裡,無不露出羨慕的表情,想請教老師該如何在自家做出好的堆肥。劉老師說,這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堆肥的關鍵是廚餘量,一般家庭式的堆肥,廚餘量不多,很難達到八十度的高溫,頂多只有60度左右。所以與其在自家做堆肥,不如合力督促政府來做這件事。台灣一天回收的廚餘量,超過一千公噸,這些廚餘,若是可以被妥善利用,回歸土地,可以讓很多很多的人,包括農夫和消費者都受益。

是啊!若是能把這些廚餘都變成土壤的養分,那是多麼棒的一件事啊!也難怪劉老師雖然年紀大了,依舊到處演講,希望有更多的人認同這樣的想法,能一起推動讓廚餘變黃金的計畫。

原本只是想清理家裡附近的環境,卻一頭栽入有機農業這個全新的領域;從觀察大自然,思考要如何種出健康的菜,到逐漸理解生物的世界裡,相互依存的道理。劉老師深深的愛上土地和土地上的生命,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善用微生物的力量,改變我們的環境,同時帶給自己更美好而健康的生活。

劉老師的<a href="https://www.facebook.com/PierreOrganic/" target="_blank"><strong><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008000">臨海農場</font></strong></a>。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去參觀:老公一定會很開心的帶著啤酒去拜訪。^^

留言

Popular Posts

訂房

腸胃敏感貓的漫漫長路

金線蓮~~生命的奇蹟!